從2016年起
大理全面打響洱海治理攻堅戰
如今,洱海流域進入轉型發展
當地的經濟發展正在和洱海和諧共生
大理綠意盎然的鄉愁答卷
是如何繪就的?
這條綠色發展之路
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現實的?
8月25日
《經濟日報》生態版給出了答案
一起來看
↓↓↓
《經濟日報》版面截圖
大理護“海”記
初秋黃昏,洱海生態廊道游客絡繹不絕。
蒼山與大理壩子之間,狹長的洱海猶如一輪新月,靜臥其中。
它們和“風花雪月”的大理城一起構成了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
(楊繼培 攝)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
這顆美麗的高原明珠曾因污染“蒙塵”
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暴發全湖性藍藻
水質急劇下降,洱海的治理也由此開始
2015年“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
讓洱海的保護治理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
搶救治理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洱海流域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聚集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洱海流域污染負荷快速增加,藍藻大面積暴發。在洱海畔生活了50多年的古生村村民何利成,見證了洱海的美麗和憂愁,“小時候洱海非常清澈,多年來我們靠著洱海捕魚、養殖、開客棧搞旅游,眼看著洱海慢慢被污染了”。2016年,一場史無前例的搶救性保護治理攻堅戰打響。大理舉全州之力推進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污”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減量、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綜合執法監管、全民保護洱海“七大行動”,全面開啟洱海搶救治理。
圖源:悉客旅行
2018年,為了改變環湖過度開發局面,大理白族自治州打響了環湖截污、生態搬遷、礦山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八大攻堅戰”。其中,大理市投資近百億元建設的環洱海流域湖濱緩沖帶生態修復與濕地建設工程,包括生態修復及濕地、生態廊道、生態搬遷、管網完善及科研試驗地五大工程體系,騰退近岸土地1029畝。生態廊道建設中,洱海沿岸餐飲客棧被叫停,何利成家的院子后退了7米多。“當時有一定影響,長遠來看都是值得的。”何利成說。如今,生態廊道沿洱海畔延伸,吸引各地游客來此打卡拍照。“項目全部完工后,環洱海將形成129公里生態廊道及6700畝湖濱緩沖帶,構筑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大理蒼洱投資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幸華說。
流域轉型
6年來,圍繞著洱海保護,大理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大工程。不惜一切代價的搶救性治理為洱海保護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但新的問題也隨之顯現——原有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整個流域進入發展陣痛期。在大理的干部群眾為了洱海保護付出巨大努力和犧牲后,如何推動洱海流域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直接關系洱海保護成效鞏固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命題。作為洱海源頭,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的水質環境對洱海影響重大。種大蒜、養奶牛曾是洱源很多農戶主要經濟來源。2018年開始,為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洱海流域全面實施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推行畜禽標準化及漁業生態健康養殖等“三禁四推”行動。洱源縣右所鎮松曲村的一片片水塘里,長滿了白色的海菜花。洱源縣三江源水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克勝將新鮮的海菜花稱重、打包。“海菜花需要良好的水質才能生長。”楊克勝說,2019年合作社開始利用洱源優質的水源改造水塘人工種植海菜花,以每公斤37.8元的價格賣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楊繼培 攝)
在右所鎮溫水村的大理云犇牧業有限公司牧場,420頭荷斯坦奶牛正悠閑吃著飼草,這是村里唯一保留下來的養殖場。公司負責人張顯強介紹,以前很多村民散養奶牛,生產水平低,效益也不高。近幾年隨著洱海流域養殖業政策收緊,奶牛養殖朝著規?;图谢B殖發展。“我們公司處于限養區,養殖規模上限500頭,而且環保要求更加嚴格,糞便都被當地環保公司收走了。”張顯強說。他提到的云南順豐洱海環??萍脊煞萦邢薰?,從幫助養殖戶處理牛糞起步。該公司董事長鐘順和說,隨著洱海治理的步伐,公司在洱海流域18個鄉鎮建成了25座廢棄物收集站、4個有機肥料加工場和一個天然氣加工場,每天處理畜禽糞便、餐廚垃圾、污泥等廢棄物1000噸,實現了洱海流域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阻斷農業面源污染入湖的同時,大理白族自治州加快推動生態農業體系建設。在洱海西岸的多個鄉鎮,一片片綠色水稻正茁壯生長。云南農墾集團在洱海流域建設萬畝綠色種植基地,以“水稻+”模式共同打造“云糧·洱海留香”高原軟香米綠色食品牌。
大理喜洲水稻種植示范基地
“水稻田相當于半濕地,對土壤有改良作用。我們采用綠色生態有機種植方式,今年已經流轉種植14000畝。我們盡快摸索出一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方法,擴大在洱海流域的種植面積。”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曉云說。綠色水稻、特色水果、中藥材……大理州通過重點培育壯大適合洱海保護的農業綠色產業,全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施綠色生態種植30萬畝,減少大蒜種植面積12.36萬畝,關停搬遷了禁養區內的46個規模養殖場,洱海流域奶牛存欄從10萬頭減少到3萬頭。
轉型發展的不僅是農業。2016年以來,大理市持續推進洱海流域非煤礦山整治,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在2019年12月31日前實現水泥產業在流域內全部退出。在限定期限內,大理州徹底關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礦山,55家水洗砂廠,3家水泥企業也全部轉移至洱海流域外。“政府保護洱海的決心非常堅決,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高質量發展的契機。”云南紅塔滇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程青斌說,搬遷后企業新建了智能化生產線,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環保要求都有了更大提升,實現了洱海保護和企業發展的雙贏。
城市革新
從“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大理跳出“就洱海抓洱海保護治理”的框框,以洱海高水平保護利用倒逼城市轉型發展。“調整優化洱海流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建立與洱海承載力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空間格局十分必要。”大理市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以來,洱海流域共拆除違章建筑3458戶45.49萬平方米,大理市城鄉開發邊界面積從188平方公里調減到138平方公里,規劃人口從105萬調減到86萬。
大理白族自治州提出,“十四五”期間要爭創大理國家級洱海保護綠色發展示范區,以大理、祥云為“雙核心”,以洱源、鶴慶、賓川、彌渡、巍山五個產業園區為組團,有效聚集政策土地資金等要素,實現區域空間拓展、產業轉型發展,資源整合共享,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產業集群。
洱源西湖濕地
按照規劃,大理州在洱海流域內將大力推進高品質文化旅游、大健康產業、數字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在洱海流域外通過片區開發打造先進制造業、清潔載能基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產業具有綠色環保的特性。”大理州數字辦總工辦主任全坤說,“跟發達地區相比,大理發展數字經濟其實并沒有更多的優勢。所以大理提出了以市場換產業,以產業建生態,以生態聚人才思路,選擇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的新賽道。”
2020年9月28日,云南信創(大理)產業園在大理經開區掛牌成立。“大理州給了企業非常好的支持和服務。”云南長城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應生介紹,作為大理州發展數字產業引進的重要項目,該企業已經具備產值30萬臺(套)的生產能力。
2020年6月24日,云南省第一臺自主安全電腦在大理誕生。
不久前,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行了訊飛讀寫科技(大理)有限公司、訊飛南亞東南亞多語言大理研究院揭牌暨蒼洱人工智能云平臺上線、科大訊飛墨水屏終端發布及生產線下線儀式。隨著一批基礎研究與產業創新項目相繼入駐,大理正吸引和匯聚更多的科創企業落地。大理州數字辦項目管理科科長秦嶺淞說,“數字大理”建設正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正為當地發展提質增效。“我們將以高水平推進洱海保護、高質量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推動流域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堅決落實守住守好洱海的新要求。”大理州相關負責人表示。
洱海清,大理興
“洱海清,大理興。”在大理的城市鄉村,這句標語不時可見。云南省和大理白族自治州通過近幾年不懈治理,讓洱海重現天藍海碧的美麗景象,值得肯定。但一定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洱海保護治理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初步成效,從搶救階段進入保護階段。洱海水質由富營養化到中營養化,但水質穩定向好的拐點尚未出現。洱海是高原封閉性湖泊,又處于城市近郊,污染累積型、輸入型雙重疊加,它的治理本身就是一個世界級難題。所以洱海的保護治理一定是長期、持續和艱巨的。
(董孟良 攝)
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洱海,換來了洱海水質的好轉,但當地也付出了巨大犧牲。洱海流域傳統種植業逐步退出,農民收入受到影響;大批企業關停搬遷,產業轉型升級仍在進行中;全面停止海東開發建設,停止海西、海北一線開發類建設項目審批。經濟增速放緩,讓當地經濟發展進入陣痛期。洱海流域有近百萬人口,他們在洱海邊生活了世世代代。要從根本上解決洱海治理與保護的問題,大理必須經歷陣痛、逐步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整個流域的綠色轉型,解決經濟發展和洱海和諧共生問題。
(楊繼培 攝)
經濟發展絕不能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洱海的環境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大理要以洱海保護統領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洱海保護治理和流域轉型發展“兩手抓”,推動形成綠色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構建洱海流域高質量發展經濟體系,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洱海高水平保護。
大理的轉型探索已經起步。當地干部群眾正努力在踐行“兩山論”中做好守護洱海的后半篇文章。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閆自書